跳到主要內容

蘇聯的最後一天-未來與現在的鬥爭

距今不過27年,但我們對那時候所發生的事實其實認識很少,沒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原因是甚麼。


這本書本來以為會很難啃,但出乎意料的是,除了人名、地名、路名等不好記之外,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被鋪成的很精采,透過今昔對比的交叉呈現,讓這一段看似樸朔迷離的慌亂歷史,頓時成了一幅清晰的人物群像照,透過人物與時間的變化,讓這一段歷史不只得到了一個清楚的表述,也使得外人所不能窺見的當局者的心思也如同戲劇故事般地傳達出來。

真實歷史的精彩程度不亞於虛構的小說,這本書所呈現出來的完全印證了這句話。真實歷史比所能想像得到的任何故事發展都還要更加地撼動人心。只要是真正地把真實的那一面挖掘出來的話。

同樣的,當事人也往往未能在當下察覺出自身的所處與其抉擇將帶來的影響會是對人類的歷史發生撼天動地的改變。這一切都只能仰賴各種紀錄忠實地保留所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將所有交給時間去沉澱,直到人們能夠有足夠寬廣的心胸與視野來接納與審視真正的歷史,評價才得到意義。

本書以戈巴契夫與葉爾欽這兩位政敵在蘇聯的最後一天(24小時)的歷史事件,透過二十九個篇章,同時呈現過往六年的各種交鋒,戲劇性地描述了這兩人的恩怨情仇。註定要跟著共產黨走入墳墓的戈巴契夫,與註定沒有足夠能力來背負新生俄羅斯所需要的重擔的葉爾欽。他們卻一起瓦解人類最後的極權,推倒了鐵幕,終結了冷戰。

不過,個人若是要在兩者之間擇一的話,會選擇戈巴契夫。因為他捨得放下權力,在改革受挫之際,在地位受威脅之際,他一直謹守著不動武的原則。其實,在葉爾欽或其他泛民主派人士意圖動搖共產黨政權的時候,他手握蘇聯軍隊的指揮大權,大可以像史達林那樣,動用軍隊與KGB來整肅異己,鎮壓各地與東歐的叛離勢力。

但他一直沒有動用武裝部隊,而是採取外交手段,爭取每一個人留在聯盟之內,維持國家的統一。但最後失敗了。因為共產黨受到人民的唾棄,也註定了希望帶領共產黨成為改革先鋒,成為新生蘇聯的統治權的戈巴契夫,必然要與共產黨一起下台。但他還是沒有動武。

權力在手,卻沒有使用,而且最後在葉爾欽與加盟共和國私下簽訂了瓦解蘇聯的別洛韋日協議,也沒有動武鎮壓叛離勢力。而是接受了這一事實,接受了蘇維埃聯邦被獨立國協取代的事實與未來,將蘇聯軍事力量的權力交付出去,讓自己自此成為一介平民。

歷史上,甘願放棄至高無上的權力的統治者很少,在民主國家依賴的是憲法與法律的限制,迫使執政者必須放棄權力。但很少執政者是心甘情願地放棄權力成為平民,更多的是在下台之後仍舊透過其他方式繼續影響著、維繫著他的權力。更不用說在極權國家了。

戈巴契夫能做到這一點,諾貝爾和平獎他當之無愧。不是因為結束冷戰,不是因為瓦解共產極權,而是他能在極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位置上,和平地釋放與交出政治權力,並且遏止其他意圖以武力阻止蘇聯民主化的保守者。

當然,戈巴契夫也不是完人,他有許多缺點,眼光也不夠遠大,未能充分預見改革帶來的代價,同時也過於自負、自傲,且捨不得承認自己的過失與錯誤,更糟的是他無法認清共產黨已經不可能有所改變了。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歷史上最重要的抉擇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即使他因此被未來拋下,成為過去,他依然這麼做了。

葉爾欽的私人攝影師亞歷山大庫茲涅佐夫曾這麼說:

【歷史將會以金字寫出戈巴契夫的名字-寫出葉爾欽的時候則僅僅使用大寫字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