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蝙蝠俠 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何以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Q: Why do we fall?
A: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曾經,在華納手上有著超級英雄電影中最為成功和賣座的兩個系列:超人和蝙蝠俠。而且這兩個系列都是初登上大螢幕就贏得了滿堂彩的經典之作。但是也很諷刺,這兩個系列的後續作品也在華納的手中不約而同地在第三集開始走下坡,並讓糟糕的第四集成為系列的難堪收場。(PS:超人再起是另外一種嘗試,因此不屬於克里斯多夫李維版的超人系列之一)

更有趣的是,蝙蝠俠:開戰時刻是華納的第三個超級英雄系列電影,而這一次,華納終於沒有再犯之前犯過的錯,終於學到了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的道理。或許找到對的人不容易,但要忍住不任意去干涉電影創作才是更重要的。

克里斯多夫諾蘭拍攝蝙蝠俠:開戰時刻時其實並沒有從一開始就打算將之發展成三部曲,因此對於三部曲的形式完整性的探討並不適合在開戰時刻中使用。因此在思考蝙蝠俠:開戰時刻選擇如此拍攝的理由,畢竟蝙蝠俠的漫畫創作之多,其中的經典題材更是取之不盡,但最終卻選擇了細說重頭,而克里斯多夫諾蘭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描寫新的蝙蝠俠電影或許是有理由的。

在華納的手上曾經有一個傳說,那個傳說源起於1978年,那是一個跨時代的傑作,是許多當代的超級英雄電影的啟蒙者,它的影響力至今仍可在這些後輩中覓得蛛絲馬跡,可是華納自己卻忘了如何驅動這個祕密的魔法,反倒是讓對手Marvel陣營學會並發揚光大,而DC的英雄卻在大螢幕上黯淡無光、沉寂了許久。看看當代的超級英雄電影,再回顧那個誕生於1978年的傳說,真的會發現那個傳說真的是一個傳說,它打破了許多傳統的既定印象,創造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神奇體驗,更超越了時代賦予超級英雄電影的定義。

事實上,是它重新定義了超級英雄電影這個名詞。如今,它成為了超級英雄電影如此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超人,從1978年開始就一肩扛起了超級英雄電影事業發展的基石,即使現在它已消失在大螢幕上許久,即使它的光芒已經不再,不如1978年當時耀眼,更不如現在的後起之秀這樣地五光十色,但是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於每一個試圖再造經典的傳奇故事中。

而華納在等了26年之後,終於找到了能夠再度掌握這個魔法的人-克里斯多夫諾蘭,恰好與締造傳奇的演員克里斯多夫李維同名的他,似乎就註定了要來讓傳奇的魔法重現於世。而在觀賞蝙蝠俠:開戰時刻越多次就越能注意到與超人之間的相似點,不難發現兩部電影都是基於一個創造傳說的念頭而生,而創造傳說所需要具備的一切要件則在26年前的李察唐納的前瞻性眼光中一一定義了。克里斯多夫諾蘭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這些要件逐一再現和重建於蝙蝠俠:開戰時刻之中,為尚未可知的系列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當年,李察唐納在接手超人導演一職之後,作了許多影響後世超級英雄電影的重要決策,這些決策在當時都是眼光非常獨特、前瞻和大膽的挑戰,因為在這之前從未有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是用這樣的手法來拍攝的。正是這些嘗試構成了超人一片的獨特地位,在繼之而起的成功者之中也不難發現這些必要元素的再現,而克里斯多夫諾蘭要讓蝙蝠俠回到大螢幕上,讓這些必要元素的重現就是非常重要的。

在李察唐納創造超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可信度】。為了創造【可信度】,李察唐納花費巨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將超人電影一口氣推升到了史詩級的程度,遠遠超越了過去任何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的那種給青少年或是小孩子看的人形卡通片等級,讓超級英雄電影成為了電影類別之一。

【可信度】是李察唐納對超人電影的構成中最為關鍵的一件事。因為觀眾對電影的看法來自於自身的經驗和記憶的延伸,能夠捕捉到這些情感的投射就能夠讓觀眾認同電影中發生的一切。因此,不管電影之中的超級英雄是多麼不合理的存在,問題不在於超級英雄身上,而是構成超級英雄所存在的世界,也就是電影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必須能夠讓觀眾從自身所處的真實世界進一步延伸到電影的世界中,讓觀眾能夠認同電影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連結的,因此可以讓觀眾把真實世界的經驗和記憶帶進電影之中,進而認同超級英雄在電影中的存在是可信的。

若是能夠成功讓觀眾接受電影中發生的一切是可信的,那觀眾自然就會相信超級英雄可以是真實存在的,至少在觀看電影的當下是會相信這個感覺,相信電影中發生的一切,避免讓超級英雄成為滑稽可笑的變裝怪人。


一、真實感

而創造可信度有非常多的工作要作,舉凡最先進的視覺效果、精湛的演技、出色的故事劇本等等,都是建立可信度非常重要的環結,但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真實感。

這裡談的真實感並不是逼真的寫實風格。事實上,幾乎沒有電影是寫實的,即使是紀錄片也一樣。因為電影在拍攝、剪接等構成的過程中就已經融入了創作者的意圖和個人的記憶和經驗在內,導演會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在各個方面加入了許多表現手法來增強他想要表現的主題,因此很難存在純寫實的電影,或許像街頭的監視設備錄下的不間斷畫面可以稱作寫實的吧。但電影是藝文創作,是在拍攝之前就開始籌備各種主觀的創作工作,實在很難作到真正客觀的視角。

那麼,要如何讓觀眾相信電影創造出來的真實感?就是必須在電影中創造出觀眾的經驗和記憶能夠延伸進來的同等感受,讓觀眾認同電影中發生的一切是可被相信的,一旦觀眾認同,真實感就能創造,而這之中又以直接去連結觀眾所處的真實世界最為有力。打造一個相近於觀眾所處的真實世界的電影世界,再加上充分的經驗和記憶延伸,觀眾自然就會相信電影中的一切是高度寫實的存在,而自然就能夠創造出真實感。

舉例而言:拍攝一部時空背景取材自當代的警匪片,和拍攝一部時空背景取材自上世紀的警匪片,前者通常都比較能夠讓觀眾得到感同身受的體驗,特別是再加上各時代才有的辦案方式、科技和知識水平、時代風格等等,上世紀的警匪片一定會讓當代的觀眾產生隔離感,因為觀眾不容易對那個時代發生共鳴,但卻很容易對當代的時空背景產生共鳴。

以戰爭片來說,1962年發行的最長的一日對當時的觀眾而言已經是非常逼真寫實的電影了,但是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最長的一日的逼真度不及於搶救雷恩大兵或黑鷹計畫,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各種時空背景所造成的經驗和記憶上的差距,因此沒辦法去定義一部電影是寫實的,因為未來還會繼續出現更多的各種可能。現在說搶救雷恩大兵是寫實的,但過了二十年後,或許還會誕生比搶救雷恩大兵更寫實的電影,而這一切並都不存在客觀的評斷方式,只受當時的時空背景所影響。

說到蝙蝠裝,真的是非常佩服1989年的蝙蝠俠可以想到這樣的點子,改用鎧甲可以改變很多原本漫畫角色搬到真實世界會產生的問題,特別是漫畫服裝直接穿在真 人身上時,通常都會顯得很可笑。而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辦法練成像克里斯多夫李維那種身材,不借用其他輔助,僅僅依靠體格就能把緊身衣撐起來,而且非常好 看。

開戰時刻的蝙蝠裝為了適應新的電影世界的打造,將之設計成較為現代感、科技感的造型,同樣都是為了創造一個可信的存在。有趣的是,既然有蝙蝠裝可以掩飾體格,但克里斯多夫諾蘭仍然要求克里斯汀貝爾練出身材,並且在劇中安排展示身材的戲分,這也是為了創造可信度,讓觀眾相信布魯斯偉恩確實為了成為蝙蝠俠而下了一番苦工。

如果說,1989年的蝙蝠俠是一把利劍,那麼2005年的開戰時刻就是一柄重鎚。從蝙蝠車的設計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開戰時刻的蝙蝠車就像個坦克一樣,所到之處都是被一股驚人的力量所碾壓過去。


二、史詩感

超人作為開路先鋒,並不急著表現出商業娛樂性的一面,而是選擇細說從頭,把超級英雄的故事起源交代清楚,交代主角是怎麼從一個虛構的世界逐漸地進入到觀眾所熟悉的現實世界中,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卻不能輕易略過。

要讓觀眾感覺到這個旅程的必要性和對超級英雄的意義與價值,將之史詩化是李察唐納極度高明的抉擇之一。一旦為超級英雄創造了這麼一個非凡的誕生之旅,超級英雄在觀眾認同的真實感中就會多了一層神秘面紗,讓超級英雄存在的世界允許多了一抹奇幻色彩,也為電影的世界創造了可塑性。

而在連結兩個世界的作法中,虛構的世界仰賴的是驚人的視效和造景來提供巨觀的感受,在現實世界則是選擇盡量以實景拍攝,創造出視覺上的遼闊感,提供故事充分的廣度和視野,避免觀眾太容易感受到電影在視覺上的侷限感,而覺得電影中的一切都是在攝影棚拍攝的,縮限了電影格局。

而且史詩感可以讓超級英雄的超級力量獲得更多的空間發展,讓觀眾感受到超級英雄的力量確實不凡,故事確實發生在一個足夠大的世界之中,而且有一個足夠大的危機在發生,而阻止危機的超級英雄就不會因此顯得很小孩子氣,史詩感可以讓超級英雄的存在更為巨大。



在開戰時刻中,為了賦予蝙蝠俠較多的奇幻色彩,在世界打造上也同樣創造了許多奇幻特色,像是奈何島、高架鐵路系統、偉恩大樓等。不過,整個城市的設計依然以創造現代感為主,借鏡了當代的許多城市特色,也在這些城市中取景拍攝,為的就是讓蝙蝠俠這個角色能更加地貼近觀眾。




另外,在開戰時刻也大量地出現城市下層的面貌,也就是高譚市的貧民窟,這部分的場景大多是在倫敦郊外的攝影棚拍攝,以及最後要炸毀高架鐵路的基座處也是在攝影棚拍攝的。這些富有較為濃厚的奇幻色彩是開戰時刻與後續兩部作品明顯與眾不同之處。

三、故事主題

只有故事外在的危機只能讓超級英雄像個過客一般,難以讓觀眾認同超級英雄的人性面,而人性面同樣也是觀眾的經驗與記憶的延伸。所以,超級英雄的內在危機和外在危機是同樣重要的,甚至內在危機要更為重要一些,並從中激發觀眾對超級英雄在人性、情感上的認同。

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超級英雄內心的矛盾、責任、負罪感等等,這些內在的情感元素比純粹的正義感是驅動超級英雄更好的動力,超級英雄甚至總在大我和小我之間掙扎,或是各種兩難的抉擇中取捨。

情感面上的認同也賦予了故事的深度,讓觀眾不再只是等待超級英雄現身解決掉壞人就好,而是看著超級英雄由內而外的產生出力量,構成並浮現出故事的主題,從而建立超級英雄的價值。

扎實的描寫角色動機不僅可以讓觀眾更加認同角色,也可以鋪成角色間的劇烈衝突感,而不是單純的壞人想做惡,所以好人就出發去打壞人這樣簡單的公式。

開戰時刻將角色塑造得更加有層次和深度,在李察唐納所立下的基礎上更往前進了許多,將超級英雄電影的角色水準提高,為續作建立了向奧斯卡大獎邁進的大道,而不是只能拿技術獎的商業電影而已。


四、演員陣容

對於一部大投資的商業電影而言,片廠向來都比較傾向採用知名的一線演員當主角來號召票房。但是,李察唐納作了一個不一樣的選擇。對他來說,扮演超級英雄的主角對於電影最終成敗背負關鍵的鑰匙,要是不能讓觀眾接受主角扮演的超級英雄是可信的,那麼其他的投資都將付諸流水。

因此,主角的選擇就不是以票房號召力為最優先考量,而是以最適合的人選,而且要能夠同時扮演好超級英雄的兩面,讓觀眾不會只期待超級英雄趕緊變身出動,而是把兩者都視為同樣重要的存在,變身前後的超級英雄都能獲得觀眾的喜歡。


這一點不僅是超人選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克里里斯多夫諾蘭對蝙蝠俠選角的必要選項,唯有能同時扮演好布魯斯偉恩和蝙蝠俠的演員,才會是本片的最佳主角選擇。


而眾多的配角則啟用了許多演技派的演員,用來提高電影的整體演出素質,讓電影不是充斥著各種跑龍套佈景角色,只是為了拱出超級英雄而已。而是讓電影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可信度,而除了演技派的演員之外,又有誰能夠賦予這些重要的配角這樣的角色層次感。


回顧蝙蝠俠:開戰時刻和超人,會發現兩者都有一個細說從頭的故事,詳細地講述了超級英雄誕生的旅程,創造了超級英雄誕生的史詩感;有出外景大量實地拍攝的鏡頭和大規模造景的舞台,並以當代的時空背景來連結觀眾的經驗與記憶,道具設計以讓觀眾認同可行性為出發點;故事不是只有描述外在的危機,更深入探索超級英雄的內心,嘗試建立一個觀眾可以認同其內在情感的角色;和一個不僅可以扮演好蝙蝠俠或超人,同時也能扮演好布魯斯偉恩或克拉克肯特的主角,更有一票實力堅強的演技派配角群。

有一個共通的趣聞是克里斯汀貝爾為了出演蝙蝠俠而開始鍛鍊身體來達到需要的體格,結果卻練得太過火,讓身材超出了導演的預期太多,變成一個超級肌肉男,連服裝設計都擔心會穿不下蝙蝠裝。同樣的例子也曾在超人發生過,克里斯多夫李維在拍攝超人之前也是身材又瘦又高的,但為了演出超人一角,而且超人是直接穿緊身衣沒有橡皮鎧甲可以假裝,因此他非常需要把身材練起來,結果也是一樣練過頭,後來都經過專業的訓練師調整,最終達成一個健美教練形的運動員身材。


五、配樂
 
配樂倒是開戰時刻比較特殊的地方,這也跟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訴求有關。因為影片的調性偏向深沉灰暗,因此配樂不能使用像超人那種非常有氣勢、遼闊的進行曲,就算是丹尼葉夫曼那種黑暗華麗風的管弦樂也不適用。因為開戰時刻非常強調內在的沉重感,那股壓力就是布魯斯偉恩的罪惡感,是背負著十字架沉重行進的英雄。


但同時要表達出壓抑的憤怒、恐懼和如重鎚般的力量,所以配樂風格走向也就相對低沉且沉重,所有的能量都被鎧甲包覆著,傳達出如同雷鳴一般的嘶吼,聽得不清晰但卻不會懷疑那個力量可以將一切撕碎。


我們為什麼跌倒?這樣我們才能學著自己站起來。

當華納接連搞砸了兩大超級英雄台柱之後,要重新站起來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回頭去看1978年的那個傳說,重新學習傳說的魔法,創造新的傳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