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新舊大熔爐

有經典的承襲,也有全新的創作,當然還有現實的妥協,但不管如何,ST11是相當成功地再度擦亮了這超過四十年的品牌。


本片在兩年前有寫過一篇粗略的心得,當時只是基於過去對Star Trek系列的認識而寫的。現在,已經看完最早的原初系列影集,經典六部曲電影也配合影集看完而重新再看了一遍,著實有著截然不同的體會。想當然地,在收集到所有舊版電影的藍光之後,最新的這一部電影理所當然地也將之藍光化了,即便已經擁有了DVD版本。

這一次的重新觀賞新電影版是基於看過所有原初影集和經典六部曲電影版的狀況下,因此獲得了與兩年前不太相同的感受,特別是針對電影中經典元素的呼應或改變的調整,有了原初系列的感受基礎就會對這些與經典有所連結的部分產生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感覺,而本文將著重在這些部份,將其逐一地列出和分析之間的差異與優劣。

首先來看星艦進取號(看慣了對岸的譯法,Enterprise譯作進取號是比較合適,因此下文一律將Enterprise都稱作進取號)的輪機室,ST11在最初設計時,是有規畫要建造新的輪機室場景,就如同新的艦橋一樣,也是由原初的設計改良而來,並兼具了新時代所需要的科幻未來感。

這個應該是輪機室的控制區場景概念設計圖。

這個應該是新的曲速核心的概念場景設計圖,比原初版本的大上不少,甚至比銀河飛龍的都還要大。

曲速場機艙概念場景設計圖。還記得原初系列也有類似的場景,不過規模小很多,而且利用反射技巧來延伸沒有足夠經費能作的夠大的視覺效果。

而這個就是電影中出現的水力發電室(印象中字幕就是寫這樣的)。說真的,星艦的主動力已經採用反物質引擎這樣輸出功率強大的系統,有什麼理由需要在艦上佔用這麼大的一個空間來作一個水力發電設備,就算是水資源淨化設備也都太大了點。更不用說,自原初以來,星艦上的各種飲食都是直接用食物製造機合成的,根本就沒有在擔心食物和飲水的存量問題。

此外,注意該場景中的設備全部都帶有工業化時代的特徵,螺栓、轉盤、密布的管線等等,這些都不是應該出現在曲速時代的船艦上的東西。

除去中央的大型水路管線,週邊的一切設施其實相當地現代感,實在不太有什麼未來科技感可言。

而這是電影裡面實際出現的輪機室。這個場景出現兩次,第一次用在寇克和史考特被紅衣追的時候,因為運鏡很快,所以其實沒太注意到這個場景的問題。但其實一看就會發現這個場景太現代了,完全不具有任何曲速時代該有的科幻感。

第二次是寇克跑去找烏胡拉的時候,烏胡拉就是在下方的某處搭建的操控台上工作,最初看時沒想太多,重看時就很難不去注意到旁邊那巨大的桶狀儲存槽和無處不在的螺栓和轉盤,最難不注意到的就是地板上居然有磁磚。星艦地板居然有磁磚實在是太過離譜了點。

話說,寇克和老史巴克在織女四號星上的聯邦哨站內的裝設更扯,不僅有磁磚地板,還有磁磚牆壁,一整個就像跑錯時代的感覺,聯邦哪會在那種邊遠星球上的建築內部鋪磁磚的閒工夫。

此地就是寇克在進取號上找烏胡拉確認從克林貢監聽到的情報的地點。雖然當拍攝時放滿了各種科幻佈景道具,但地板上的磁磚實在是太顯眼到讓人不能不注意。

上述的拍攝場景都是在百威啤酒廠拍的。為什麼沒有將概念圖建造場景,卻跑到啤酒廠拍攝,而讓輪機室出現這麼多不該出現在未來世界的物品,特別是曲速世界。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建造概念圖中的場景會讓預算超支(本片預算1.5億),而且這些場景都需要建造的夠大才能比過去都看起來還壯觀,可是這些場景的使用率和出現率都不高,這當然不會讓金主派拉蒙同意花大錢造這樣一座只會用幾次的場景。

所以,J.J.Abrams選了比較便宜的方式來拍攝,就是從現實世界中已有的場景來改裝成他可以拍攝使用的,而百威啤酒廠就是一個空間足夠,且看起來有像輪機室的地方,雖然完全不像曲速時代的輪機室,但至少可以騙過非星艦迷的眼睛了。

至於凱文號的內部更扯,一但出了艦橋,就像進入了一個鐵工廠一樣,到處都是鋼梁和螺栓,還有那金屬網格狀的地板。因為凱文號的內部拍攝的理由跟進取號一樣,都是因為建造專用場景的經費太昂貴,因此選用了真實世界已有場景來加以改裝使用和拍攝,而凱文號選擇的地點是長灘的水力發電站。

雖然讓凱文號的輪機室和進取號的輪機室有著截然不同的時代先進差別,但是那鮮明的工業化特徵其實看來挺不搭的。用曲速時代的建造技術都不能阻擋先進相位砲和光子魚雷的攻擊,用工業化時代的建造技術可靠嗎?

原初影集的輪機室,中間那個白色台座就是二鋰水晶的放置處。

這是第一部電影版的輪機室,曲速核心就是中間那個直立發藍光的柱狀物。

銀河飛龍的輪機室控制台區域。


銀河飛龍的曲速核心。

第二個是星艦的武裝和防禦。

這次重看特別注意一點,就是護盾效果。說真的,在本片中完全沒有看到任何護盾效果,不論劇情提到多少次,對白念到多少次,畫面上就是沒有看到半點護盾發生作用的一幕。

另一個注意觀察的部分則是星艦的開火方式。自原初系列開始,星艦的戰鬥一直都是被定位為類似潛艇戰的形式。其實就宇宙的三度空間廣大範圍來看,定位為潛艇戰是相當符合邏輯的。不過,以J.J.Abrams想要呈現的效果來說,特別是本片需要能吸引到非星艦迷,所以本片捨棄了潛艇戰的戰鬥形式,選擇了類似星際大戰那種艦砲對轟的表現方式,並增加了相位砲的砲座數量,以此來提高視覺上的刺激感。

所以,就看到了進取號的全力開火是把相位砲和光子魚雷瘋狂地發射到對方船艦上,完全是在硬碰硬的打法,沒有了過去歷代星艦戰鬥那種爾虞我詐式的鬥智對抗和戰術對抗。不過,至少有一點沒弄錯,就是沒把進取號D才有的相位砲陣列給放進來。

第三個是其他的設計。

新版的進取號比原初的大上一號,這裡面包含了很多因素,像是視覺上的考量、劇情上的考量等等。不過,起碼艦體設計仍舊從原初的構型改良而來,而且改的相當不錯,同時兼有了初代的復古美感和新時代的科幻未來感。

其中特別喜歡的就是這個新的投螢幕。新的螢幕同時也是一個大窗子,可以在看到艦外景像的同時看到許多其他可投射在螢幕上的資訊,包含畫面通訊時的對方影像。這個改進相當新穎,而且看起來夠炫、夠科幻。雖然,本來還覺得艦橋有一個大窗子對安全性不太好,但其實在銀河飛龍電影版中,最先進的元首級的螢幕不也是被炸出一個大洞,感覺上有沒有窗子都對安全性影響不大。

而艦橋上的投螢幕其實不只一個,印像中凱文號就有三個,進取號好像也是有三個的樣子。

尾部的穿梭機艙。在舊版的進取號中,這個機艙只看過同時停泊兩艘穿梭機,至少沒看到能停這麼多艘。本片的機艙因為進取號尺寸放大了一倍,因此機艙的空間也大大提高,再加上機艙作了雙層停放設計,所以一眼看進去就能看到這個機艙可以停放相當多數量的穿梭機。

本片採用了新的表現方式來呈現曲速移動的星艦,不得不說這個效果真的很酷,雖然蘇魯用一個把手來啟動曲速是蠻奇怪的,這又是一個工業時代的機械物品。不過,這個推動把手的動作在畫面上確實很有視覺效果就是了。


新的進取號艦橋真是大,艦橋成員恐怕比進取號E還多,不過蠻多都是佈景角色就是了。新的艦橋也是作的相當好看的一個設計,特別是用了大量會反光或透光的物品,這讓艦橋的科幻感提高了許多。雖然說有些新設計看不太懂是幹嘛用的,像是每一個控制台上幾乎都會有一根或兩根類似麥克風,末端還會發光的東西,又看似像檯燈。但是艦橋照明這麼充足,實在不太需要檯燈,當然也不太需要麥克風。

進取號的通道和渦輪電梯也是作的不錯,明亮且寬敞,這才是與艦橋相同一個時空背景下的產物,而不像輪機室這麼工業感。

這把相位槍(Phaser,又可稱作相位砲、死光槍或光砲,但絕對不是光速砲)是由原初的版本改良而來,因此跟銀河飛龍那種掌心發射器的造型相去甚遠。本片的相位槍的主要改進之處是多了一個機械結構,就是發射器可因檔位切換而有一個機械式轉換動作,在畫面上看起來很炫。紅光殺死、藍光擊暈。

相位槍依火力強度分四類,一是在銀河飛龍中出現的手掌型相位槍、二是原初系列就有的手槍型、三是火力更強的來福槍型、四是星艦使用的艦載型相位砲。而檔位調整分為擊暈、加熱和破壞,破壞就是本片中的相位槍戰的主要使用檔位,以殺死敵人為目的。當然檔位還可以再提高,就如Star Trek VII First Contact畢凱遇到一個不懂相位槍的人持有相位槍,她將檔位開到最高,一開火畢凱就會瞬間蒸發,連點渣都不會剩下,而直接把敵人蒸發的效果在電影版也很常見。

本來以為本片有把脈衝引擎搬到曲速機艙後端,但重看之後確認,曲速機艙後端的發光看似後燃器噴焰的效果只是光暈拉伸而已,並不是真的從後端噴出推進劑。畢竟,碟型部還是有把脈衝引擎作出來,應該不至於多作了一個。況且本片的特效仍然由ILM制作,Star Trek系列的電影特效幾乎都是ILM包辦的,沒道理以前是對的,後來卻搞錯了。而且,本片的五位編劇至少有兩位是Star Trek的專家,搞錯的機會不太高。


在本片中短短一個鏡頭的一幕,講的就是尼祿在克林貢監獄的一段日子,這段劇情在正片中被刪除,可在刪除片段中看到。

本片的最大亮點之一當屬李奧納德·尼摩伊再度出馬演出史巴克,至於威廉·薛特納未能參與演出的理由就請看花絮中的說明吧。扎卡里·昆托飾演的史巴克只有一點差距比較明顯,就是嗓音。李奧納德·尼摩伊獨特的低沉嗓音自原初系列以來就一直是非常著名的特徵,而扎卡里·昆托的嗓音就顯然沒有這種迷人的低沉磁性魅力。

這裡提一下瓦肯人。在影集版中,寇克為了解除一項危機,不得不費盡心力去激怒史巴克來讓史巴克脫離危險。但是把瓦肯人激怒可不是一件說笑的事情,一不小心是會送命的。看看由同樣一個根源演化而來的羅幕蘭人就知道了,那種力量不是可以小看的,非常地危險。這股力量當然也是瓦肯掐脖術這麼利害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本片在艦橋上的這一場架沒有呈現出瓦肯人在盛怒下爆發出來的破壞力,只感覺到史巴克的體術比寇克強很多而已。但其實在打架技巧上,寇克才是比較厲害,史巴克強的是在那萬試萬靈的瓦肯掐脖術和瓦肯人的力量。

本片的穿梭機也放大了不少,開場搭載學員上太空的穿梭機搭載量就比過去的任何一艘穿梭機多很多,這樣感覺起來也比較合理和實用。畢竟誰會在可以載超過800人的星艦上放只能載不到10人的穿梭機,而且機庫只能停兩艘而已。


這裡來看一下新舊兩版的服裝造型,說真的,好設計就是能夠超越時代,Star Trek的服裝就是一例。新版服裝除了材質和剪裁修改的更合身和清爽之外,主要設計幾乎都沒有動到,包含褲子和靴子在內,都是以原初版本作基礎改進而來,連顏色對應的職務這點也完整的保留下來,真的是會讓看過原初版的影迷感動不已啊。因為除了原初影集之外,後續的電影和影集都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套服裝設計了。

剩下的看圖閒聊

本片出現的星聯指揮站,印象中原初影集沒有出現過指揮站,但是電影版有,而且電影版採用的是封閉式港口,銀河飛龍系列也是採用封閉式港口,而非本片採用的開放式港口。

輪機艙前部的偏導儀在進入曲速前會有擴散式的變化,可以注意看一下。

烏胡拉經典的無線耳機縮小版,還有那幾根在控制台上不知作何用途的麥克風還是檯燈。基本上,本片的控制台大部分都改作觸控或是按鈕操作,只留下幾個類似推桿或搖桿的裝置讓演員演起來比較有戲劇性。

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傳送位置上要放一個凸起的圓盤,這樣不是很難站好嗎?本片的傳送效果挺不錯的。

這個艦長位置也是由原初影集改良而來,因此有著典型的寬大正方的特色,只是多了帶有科幻味的弧線美感的扶手和椅子下緣。

說真的,卡爾·厄本模仿迪弗利斯·凱利的說話方式和挑眉動作真的有像到,再加上那個毒蛇台詞,卡爾·厄本大概只在外表上比迪弗利斯·凱利帥這點不一樣而已。

星艦凱文號,只有一個曲速機艙的舊型聯邦船艦。同樣的,也是沒看到任何護盾效果產生。

看慣了威廉·薛特納的演出,其實有點不太習慣克里斯·潘恩太過屌兒郎當的方式,欠了點成年男性的紳士魅力,不過,或許是因為本片的時間線不同,以及初登場的寇克年齡未達原初時代,所以才讓克里斯·潘恩以比較年輕過動的感覺來表現這個效果吧。畢竟,原初系列的寇克已經是上校艦長了,而不是連學院都還沒畢業的少尉。

有看過原初系列的一定對這個角色有印象,他就是只在試撥集中出現的克里斯多福·派克,前任的進取號艦長,看到這個角色真的是覺得製作小組確實有認真回頭去看原初影集,才會讓這個角色在大螢幕上重新復活。此外,那個被寇克泡上的綠皮膚女孩,其實也是出自原初系列的獵戶座星人。

史考特在原初系列和電影版都是一個強到不行的工程師,可惜在本片中她沒有太多機會可以發揮,因為他太晚出場了,看下一集能不能有更多機會施展他那神乎奇技的工程技術。

蘇魯,這個角色安排的不錯,重點是有讓他施展劍術,雖然跟原初的劍術不一樣,但至少能讓他有機會上場施展那連寇克也要敬畏三分的利害劍技。

尼祿是一名羅幕蘭人,電影比較著重在他的礦工身分上,比較沒有典型的羅幕蘭人感覺。據原始設定,羅幕蘭帝國是近似於羅馬帝國,羅幕蘭人是瓦肯人的兄弟,源自同一個祖先,但是羅幕蘭人走上了侵略和攻擊的文化路線。


尼祿的採礦艦納拉達號。

未來史巴克所駕駛的高速飛船,搭載可創造人工黑洞的紅物質。

本片在最後讓李奧納德·尼摩伊念出那段著名的開場題詞時,簡直是感動到不行。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Her ongoing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forms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總地來說,星際爭霸戰引用了很多原初系列經典的元素,包含了影集版的主題音樂和音效特色在內,無一不是星艦迷一眼看到就能說出的驚喜。但也有許多為適應新時代的標準,以及經費限制而作出了與系列傳統完全不合的改動,這還包含了劇本只有處理危機的緊迫,卻沒有任何科學人文的思考在內的問題。

不過,至少它是一部成功的新作,不管是對星艦迷或是非星艦迷來說都有可看之處,也為了Star Trek的新時代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未來也期待還能更上層樓。

Wiki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