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海底出擊 導演剪輯版(Das Boot)-殘酷的真實戰爭

我們是名為國家的戰爭機器的齒輪,為了勝利像機器般奉獻一切,但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有血、有肉、有家人、有感情,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希望能活著看見和平的到來。


從海底出擊一直以來被奉為潛艇電影的最高殿堂之作,同時也是海戰電影與海事電影中的佼佼者。自本片從1981年誕生以來,尚未有一部潛艇或潛鑑電影能趕上它所創造的經典性,甚至在海戰電影或海事電影中也相當難以找到與之相媲美的作品。

從海底出擊自上映以來共有三個主要版本,第一個是1981年發表的劇院版,片長150分鐘,該版本於全球各地廣獲好評,全球票房累積近一億美金,更獲得奧斯卡六項提名,分別為: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第二個是1984年發表的電視版本,片長300分鐘,被分成六部各50分鐘的影集於BBC上播放,電視版追加了許多艇上船員的個人生活,大大地豐富了角色的深度。該版本於2004年時有發行DVD版(Das Boot: The Original Uncut Version),片長略減為293分鐘。

第三個是1997年發表的導演剪輯版,片長208分鐘,該版本原本在電視版和劇院版誕生後,導演沃夫岡彼德森就有意想在這兩者之間嘗試作出一個中間長度的版本,既能兼顧電影放映的需求,又能讓角色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

不過,該版本最初因為欠缺資金以及沒有充分的商業需求而擱置,直到1997年,因為哥倫比亞影業大力推行DVD市場業務,以及看中DVD市場的潛力而讓沃夫岡彼德森得到機會將導演剪輯版付諸計畫實現,發行了Superbit DVD。在2010年發行的BD版本除了大幅度提升影音表現之外,更追加了許多全新制作的精彩花絮。

導演剪輯版為了當代的全新環繞音效效果而重新製作了音效和請配樂家Klaus Doldinger重新錄製新的配樂。而影片也是由巴伐利亞影業的影片倉庫中取出原始膠片,將原始膠片重新輸出成數位版(因為當地也淹過水,所以原始膠片其實曾泡在水裡一段時間),以劇院版的剪輯為基礎素材,追加電視版的鏡頭,將之擴展成三小時多的全新版本。而該版本推出之後同樣也受到相當的好評。

從海底出擊改編自Lothar-Günther Buchheim同名的小說(Das Boot, 1973),該小說是根據他的戰時經驗的半真實半虛構的創作。電影中的戰地記者Werner少尉就是Lothar-Günther Buchheim於故事中的敘事視點。

從海底出擊的故事時間發生在1941年10月,地點在德國的法國佔領地拉羅歇爾(La Rochelle),該地點是德軍於二戰時期,為了攻擊英國的大西洋補給航道,而在法國佔領地大量修築的潛艇基地之一。

故事的主角就是在U-96潛艇上服役的眾多海軍官兵,以及加入到這次巡弋的戰地記者Werner少尉。透過Werner少尉的雙眼和親身感受潛艇生活上的一切,以及身處於五指不見的黑暗海底時,不僅要逃過深水炸彈的攻擊,更要對無線電中傳來的虛假謊言和冷血軍令中求得一息生存的空氣。

從海底出擊不若一般的戰爭電影,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敘述描寫身處一個放在水下100米的密閉大鐵桶的三個月擁擠生活滋味。在海上巡弋不是像遊戲那樣,出海就會看到敵艦,最危險也不會是敵方的驅逐艦,而是大西洋上那毫無預兆且兇惡異常的風暴。

出海之後最常見到的就是兇惡的暴風雨,而不是久久才接到一次敵艦遭遇通報,但其實常常因距離過遠而無法趕上狩獵行動。因此潛艇官兵只能在因暴風雨而劇烈搖晃的潛艇中度過數週,運氣好點還可以用電瓶的電力到深海中躲幾個小時,享受短暫的寧靜和平穩航行。

但是隨著巡弋越來越長,艇上的資源會越來越不足,別說新鮮的蔬果耗盡,就連麵包和肉類都早已發霉或是腐敗,而艇上的淡水也是不足以長久使用,因此人人都必須練就一身數週不盥洗的本領,就連鬍子長長了都沒辦法刮,每個人都是一身髒亂地擠在一個原本只供給二十多人用的環境,但卻在此時擠進了雙倍的人數,四十多人共用一個廁所,因為另一間廁所必須拿來存放重要的食物。 

前魚雷艙同時也是士兵住艙,在出航時,因為魚雷滿載的關係,士兵們必須睡在魚雷上,因為士兵床鋪必須讓位給魚雷而不足夠使用,即便分到床鋪也會是兩人甚至三人共用一張床。士官住艙算好一點,不用跟魚雷擠,不過士官住艙同時也是軍官餐廳,也需要兩人共用一張床鋪,而且士官艙的下方就是彈藥室。

而在這樣無事可作,遲遲等待的日子裡,每一個人都身心都倍受折磨,無聊、苦悶、壓抑的感受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每個人都希望能來艘敵艦讓他們趕緊建功好返家,好好地再度呼吸新鮮的空氣、大口吃著新鮮的食物、大口喝著乾淨的水或是痛快的飲酒一番。而不是繼續聽著政府高層又再度為邱吉爾取的各式各樣的綽號來戲弄英國,或是聽著海軍指揮官的勝利宣言漸漸地變成不認輸的宣言之類的空話。

但是,在漫長的航行和危險的任務之後,軍方上層卻不允許他們返回母港,而要求他們闖過英軍重兵防衛的直布羅陀,進入地中海到義大利。這一命令無疑是叫他們去送死,因為直布羅陀自開戰以來一直都在英國艦隊的重兵把守之下,加上該海峽狹窄且佈滿了各種防備敵艦入侵的設備,要一艘U艇孤軍深入而不被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更何況是德國軍人,即便心中有再多的懷疑和不滿,也必需服從命令冒險穿越海峽。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有多大膽、細膩的計畫,終究還是被發現了,不得不全速轉向落荒而逃,在遭受重大的打擊和艦艇損傷之後,艦長不得不下令返航,回到拉羅歇爾。本以為回到母港終於可以安下心來,不僅可以整修船艦,更重要的是讓船員們上岸,好好地享受地面上的生活。

可是,所謂的戰爭不是當你回到後方就結束了。一但戰爭開始了,敵人的攻擊是不會分前方和後方;一但加入軍隊,敵人的攻擊是不會區別前線和後備的。子彈、炸彈都是不長眼的,不分好壞地攻擊所有人,也不會管誰比較有資格活下來或是誰該活下來,子彈就不會打到他身上。

戰爭的折磨從他們上了船那一刻就開始了,直到他們死去或是戰爭結束為止,而大多數的潛艇官兵都看不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刻。據統計,二戰德國的潛艇官兵約有四萬人,其中三萬人沒能活著回來。

後記

很久以前收的Superbit DVD其實除了正片之外,只有收錄一段當年的原版預告而已,花絮並不是Superbit系列重視的一塊,影音畫質才是,因此這套DVD當初用了兩張DVD,收錄了規格相當不錯的影音內容。

這次再收BD版時,除了預料中的影音品質再提升外,最吸引我的就是新增的花絮。而新增的花絮除了隨片導演講評無中文字幕外,所有的花絮都有完整的中文字幕,堪稱是一大福音。

當年看DVD時,雖然已經K過湯姆克蘭西的書,也看過幾部知名的潛艇電影,如:獵殺紅色十月、獵殺U-571和赤色風暴等。但對於這樣以寫實為出發點的戰爭片還是第一次接觸,更不用說片中充斥著大量的軍事術語,沒對U艇有初步的認識根本就跟不上片子的節奏,也很難理解本片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的理由。

因為戰爭場面很少,而且不會像好萊塢動作片那樣刻意渲染,因此戰爭場面比例低且壓抑,而大多數時間就是在看艇上船員的生活和許許多多的聊天對話,十分難以進入這樣的世界。但其實真正的戰爭就是長這樣,能發射魚雷的機會很少,被深水炸彈追著跑的機會還比較多,但戰爭的壓力卻從未真正地離開過。

不過,在接觸並學會獵殺潛航三之後,開始了解了二戰德國U艇上的種種一切,開始能感覺到在U艇上生活和服役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弄懂了許多潛艇的基本常識。當然,更不用說一定要學會潛艇上的戰鬥,包含用魚雷攻擊敵船和躲避深水炸彈,與敵驅逐艦玩躲貓貓遊戲的感覺等等。切實地感受到身在U艇上會經歷到的一切之後,再來重看從海底出擊,就會發現本片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的道理了。


而著名的深水炸彈攻擊更是看的一身冷汗,十分的緊湊和過癮,後來的獵殺U-571完全不是對手,完全沒能趕上本片所創造出來的經典畫面。需要知道的是,從海底出擊是1981年出品的,那時候可沒有電腦特效,全片的特效鏡頭都是用模型拍攝和合成出來的,而其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那幾可亂真的U-96艇內佈置,到處都是擁擠到不行的各種管路和轉盤,再加上要在這裡面擠進許多人,還有不時冒出的煙霧、被大火燃燒的設備所散發出來的高溫、管線爆裂噴湧而出的大量海水,將潛艇上的危險和嚴苛的工作環境描繪地十分逼真。

發洩一些小不滿,還是中文字幕的翻譯不夠到位。雖然很明白軍事電影中最難解決的就是專業術語問題,但看到了還是會忍不住皺一下眉的。但看得出來這位譯者是有花時間去找對應的術語,而不會自己隨意套一個詞上去,但畢竟是外行,軍事術語通常不會單獨運用,都會是一整句完整的使用,即便有時會省略一點來應對緊急狀況,但軍事術語看起來就是會有它的獨特感存在。


此外,本片雖以真實性為出發點,但其實很多情節是虛構的。例如:正史中的U-96並沒有在1941~9142年之間被擊沉,正史上的U-96是在1945年3月30日於威廉港被美機炸沉,該艇也是德軍擊沉噸數排名相當前列的U艇之一,而該時期的U-96的艇長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也是德軍潛艇部隊十大王牌艇長之一,戰後轉入民間商船當船長,於1986年4月18日病逝於不來梅。


或是,片中為了強調在深海中強大水壓和深水炸彈造成的劇烈搖晃所引起的管線爆開的戲劇感,而讓艇內的管路使用了螺栓,而螺栓能夠像子彈一樣在密閉的潛艇空間高速亂飛。事實上,VIIC潛艇為了對抗深海的水壓,已經不使用螺栓,而全面改用焊接了。

PS:片名Das Boot是德文,譯作英文是The Boat。

Wiki

海報

這張海報常在DVD封面上看到。







各國的BD版本

英國版

德國版一

德國版二

德國版三

法國版

至於其他各版大多數是跟美版一樣,也就是本文的第一張圖,或是跟英版的一樣。德版的橫鐵(第三張)仍舊是目前我最喜歡的一個包裝,希望有朝一日能入手一張,就算連英文字幕都沒有也沒關係,這等神器是拿來拜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