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揭開民國史的真相 卷三:蔣介石崛起與北伐

有時候,左與右的選擇並不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


卷三的主要內容分為幾個,一、早年的蔣介石是怎樣的人,以及他是怎樣決心投入到革命運動之中的。二、蔣介石對蘇聯共產黨的看法。三、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對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影響。四、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內的左右派之爭。五、蔣介石清黨的背後動機與理由。六、國共分家的原因探討。

首先蠻意外的是,蔣介石早年其實是個浪蕩子,雖後來有立志向上,但頑劣的根性一直是他終身難以克服的一關,特別是易怒與好色。另外,蔣介石早年參加革命時其實並不太專心,他當時比較重視的其實是當個投資者在股匯市裡賺錢,其實沒把革命當作終身志業,直到他接連遇到投資失利和大環境變差,以及最糟糕,也是讓他留下最不好印象的,就是商人的貪婪與傲慢,讓他對從商這一事十分地失望,也造就了他決心徹底投入革命,以期有朝一日能改變這樣的環境。

很巧的是,在當他作出這個決定沒多久就遇到了陳炯明叛變,他也因為是最早來到孫中山身邊的人之一,因此深獲孫中山的賞識而得到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一職,也開啟了他在孫中山逝世之後於國民黨內的地位與權力。

蔣介石也跟孫中山一樣,因為從列強手中爭取不到任何對革命有益的幫助,以至於對願意向中國伸出援手的蘇聯共產黨懷有好感。蔣介石曾代表孫中山出使過蘇聯,還藉機學了一些俄文,在出使的過程中拜訪了許多蘇共高層,也參加了共產黨國際大會,希望能在此行中更進一步地獲得蘇共的援手,提供更多的援助來幫助中國完成北伐和統一,並且接納中國和國民黨成為世界革命的一份子。

但是在此行之中,蔣介石無法從蘇共獲得任何實質上的幫助,甚至還改變了蔣介石此前對蘇共的看法,認為蘇共並不是世界革命的代言人,事實上,蘇共的真面目更可能是赤色帝國主義,返回中國之後也向孫中山提醒這一事實,但沒有獲得重視。

孫中山制訂的三大政策有其時代下不得不為之的背景因素,孫中山在世之時尚能勉強維持國共兩派人馬的合作,更嚴格地說是國民黨內的左派與右派的合作,不至於在各種歧異點上造成嚴重衝突。但是在孫中山逝世之後,這樣的衝突就再也壓不住了,左右派的衝突越演越烈。一開始,蔣介石還站在中立的角度試圖維持兩派人馬的和諧,而且還比較偏左派,畢竟他仍舊還是要維持孫中山留下的政策。

可是,後來左派與共產國際的政策開始動搖與影響到蔣介石的權力與國民黨自主權時,再加上一場因意外而導生的中山艦事件,加速地把蔣介石推向了共產國際所無法干涉的右派,幾乎導致了第一次國共衝突。但是在共產國際的最高命令之下,決定採取緩兵之策,暫時滿足蔣介石的權力需求以期望將來能再度把蔣介石拉攏回左派。

在革命軍順利北伐之際,左派趁此時機祭出了黨權來限制蔣介石的軍權,因為左派發現蔣介石不僅不可能回到左派,反而有自立門戶或清理門戶的可能,希望用政治手段來挽回局勢。當然蔣介石不會坐視自己變成代宰羔羊,也祭出了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來回擊,導致了寧漢分裂,並最終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分裂的四一二政變。

國共分裂的原因很多,而蔣介石剛好是當時國民黨內對蘇共的陰謀認識最深,同時也是國民黨內較有實力的其中一人,以至於在蔣介石與蘇共之間的各種來往過招之後,最後導致了蔣介石清黨的決定,這不外乎就是不想制於人而已。

而國共分裂的過程也不只是蘇共這一外來勢力的影響而已,其他列強的影響也是背後的推手,畢竟列強都不願意看到中國赤化成為革命的占領地,這有違列強的在華利益。

本書的最後一篇則闡述了國共兩黨分裂的各方面原因分析,可說是本書的最佳註解,也是中國近代史之中相當重要的一篇,這個影響至今仍存在於海峽兩岸。國共兩黨因各自的理念不同而分家,卻也因各自的原因而跌跌撞撞失敗了許多次才在現今的海峽兩岸建立起一個比理想還可靠的現實制度,可以說,理念不同、方法不同,但最終卻慢慢地走向一個相似的道路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