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華勒士受難記

十幾年了,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看。

先說一下這張15週年紀念版的內容。

剛開始的片段,就是航拍蘇格蘭群山的鏡頭,讓我以為這版本沒有數位修復。後來我發現我錯了,這版本有修復,而且修的很漂亮,一開始的航拍是因為當時的航拍技術還沒很好,所以才會有畫面抖動的感覺。

正片部份真的是處理的很棒,三個小時的內容用盡了雙層50G的空間,影音品質都表現的相當棒,一點都不像經過15年的感覺。中文字幕也作的很好,雖然跟我印象中的翻譯不太一樣,當年看的是錄影帶版本,那個翻譯就算在第四台也看不到吧~

第二片的花絮有兩個部份,一個是華勒士古戰場巡禮,另一個是花絮影片。古戰場巡禮是請歷史學家搭配3D動畫來講解當年的戰場戰役始末,但只有韓文字幕而已。花絮影片有中文字幕,但卻是港式中文。幸好港式的只有名稱而已,一般用語還是普通話,基本上還是能看懂的。

15年後回顧這部電影,當初應該是國中升高中這段時間看的,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多細節都很難忘記,這15年來,除了在第四台偶而轉到看一下之外,就沒有特地再找來看過了。沒想到重看BD版本,這麼多細節跟記憶中一樣,沒有記錯。

不過,這次重看卻多了一個新想法。我在想,梅爾吉勃遜是不是拍了這部片之後才萌生拍攝受難記的念頭?

華勒士在很多方面都跟耶穌的故事很像,當然,我指的是兩者之間對於信念、理想的際遇,以及遭背叛、被捕下獄到受難至死的過程也是很像。

故事核心都相當直接與簡單,但是拍攝手法卻相當純熟、扎實,用穩定、成熟的拍攝方式將一個單純直接的故事講的如此動人,不耍花招、不玩風格,同時兼具了古典與現代的特色,很多鏡頭與橋段都是以非常經典、古風的方式拍攝,但在剪輯上卻又混入了現代風格,讓長達三小時的電影不僅不沉悶,還帶有古典優美的視覺畫面與流暢的敘事感。

實在很佩服梅爾吉勃遜,在第二部執導的長片就能展現出駕馭史詩大片的穩重功力。

最後提一下,從本片上映以來就一直有聽到片中歷史錯誤的批評。對我來說,一部電影的優秀與否並不是歷史的正確性,而是講一個好故事。畢竟,要看正確的歷史,歷史頻道的資料誰能比得上?要得知正確的歷史,有哪種片型比得上紀錄片?

所以說,對電影過於苛求歷史的正確性是沒太大意義的。因為電影是一種藝術創作,既然是創作,就代表導演、編劇有創作空間的自由,簡單說,就是借題發揮。導演、編劇透過一段歷史背景來陳述他所想要表達的觀點與看法,用電影的各種專門技術來輔助導演將這個觀點表達成一個動人的故事,這就是電影的本質。

所以,看電影應當優先著重在導演、編劇要表達的觀點上,輔以該片的各種電影呈現技術,看這個觀點是不是被呈現的夠好,這個觀點是不是講的有新意。至少,這是我看電影的方式。

也因此,各種優秀的歷史文學創作才得以存在。沒有這樣的創作空間自由,就不會有三國演義這樣的好故事誕生,不是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