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人類的本能

一趟自我辯證的旅程。

如果說,基地邊緣提出了一個答案,那麼基地與地球就是為這個答案尋找理由的辯證之旅。

崔維茲的辯證之旅包含了五個世界:康普隆、奧羅拉、索拉利、梅爾波美尼亞、阿爾發、地球。

在康普隆得到了奧羅拉、索拉利、梅爾波美尼亞這三個世界的座標,依序探索。

在奧羅拉發現一個已無人類蹤跡,但卻異常危險的世界。

在索拉利發現一個相對於蓋婭,處於另一個極端的世界,索拉利人以絕對的孤立方式生存,但一個索拉利人卻擁有遠勝過整個蓋婭的精神力量。

在梅爾波美尼亞也發現一個遭到遺棄的世界,只剩下吞噬二氧化碳的苔癬存活的世界,但在這裡也發現其他四十七個世界的座標。

在這三個太空族的世界中,明顯就是用來與蓋婭世界比較的,失去人類的世界不是生態變為人類難以生存就是異常危險,或是人類之間比現存的孤立體社會更孤立,進化成像索拉利人那般偏激的生存方式。

這個旅程比較像是艾西莫夫提供給讀者,關於人類社會未來的可能性,人類社會未來可能變成蓋婭,但也可能會變成索拉利,或是像奧羅拉和梅爾波美尼亞。總之,這只是未來的可能性探討。

但我真正感到興趣的還是關於謝頓計畫中未言明的第三個公設。謝頓計畫的前兩個公設是涉及的人口數必須足夠龐大,使整體可被視為一群隨機互動的個體,因而能以統計方法處理;和在目標尚未達成之前,人類不得預先獲悉心理史學的結論。

事實上,在蓋婭出現之後,謝頓計畫的第三個公設我就心理有個底了,只是沒料到艾西莫夫設想的第三個公設與我所想的大相逕庭。

艾西莫夫提到的第三公設就是人類是銀河系唯一的智慧生命,所以謝頓計畫只有考慮到人類,如果銀河系出現了非人類的智慧生命,例如:外星人,那麼謝頓計畫將失效。

依據第三公設,謝頓計畫沒有考慮到的是以丹尼爾為代表的,具有智慧生命的機器人,以及未來即將出現的,將機器人與索拉利人合併的新型態智慧生命。

依此設想,延續下去的將是這個新型態的智慧生命可能對銀河系未來帶來新的可能性。事實上,最後的菲龍描寫讓我不自覺地想到電影【天魔】的撒旦之子。

菲龍的索拉利人天賦之一:全性人-可自由地產下理想基因的下一代;

天賦之二:轉換葉突-一個索拉利人即能操縱遠勝過整個蓋婭的精神力量;

天賦之三:三、四百年的長壽-遠勝過一般人類和蓋婭人;

天賦之四:驚人的學習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即可學會平常人需要多年學習的知識與技巧;

以及可能還有其他尚未得知的驚人能力。這樣的索拉利人菲龍若與丹尼爾合併,合併的結果若是丹尼爾無法取得主控權(事實上也很難,畢竟對方是人類,丹尼爾的機器人法則多少會限制他的行動,菲龍則無),等於讓菲龍再額外得到丹尼爾的兩萬年智慧和可能的、等同於機器人長壽的身體。很難想像,這樣一頭猛獸一但出現,整個月球基地的機器人都被菲龍自體產下的後代給合併取代後,會成為一股難以想像的力量,一個即使是蓋婭星系都無法對抗的力量,即便是騾也難以匹敵。

不過,可惜的是艾西莫夫只寫到這個未來的開始,後面的故事沒有任何下文,也不可能得知了。

回過頭來談談,我最先想到的第三公設,在蓋婭登場之後,以及之後登場的奧羅拉、索拉利、梅爾波美尼亞這三個世界,我當時確認的謝頓計畫第三公設是:謝頓計畫針對的統計群體只有人類,也就是說,哈里謝頓計畫建造的【第二銀河帝國】,這個名詞並不準確,正確的名詞應該是【位於銀河系的人類第二帝國】。

一個根基於人類存在而建立的世界,在人類消失之後,結果只會像奧羅拉和梅爾波美尼亞那樣的下場,或是人類個別力量發展到極致後,變成像索拉利那樣的下場。第二銀河帝國的未來註定會成這兩者其中之一。

唯一能避免的機會就是蓋婭,一個包含人類、動植物、無機物和所有的原子在內的行星級生命體,將之擴展為星系級到銀河級的生命體。這樣一來,才能避免失去人類後的世界失控或是人類發展進入極端後的世界,將整個銀河變成一個共生共榮的生命體,以保銀河系的長治久安。

所以說,謝頓計畫的第三公設的缺點就是只有考慮到人類而已,若能考慮到整個銀河系,所謂的【第二銀河帝國】才有可能誕生。

不過,這個【第二銀河帝國】不是沒有缺點的。請看蓋婭,當一個世界進入完全的和諧狀態,這代表著這個世界不再因鬥爭與比較而擁有競爭力與創造力。當然,若是整個宇宙是只有人類這個智慧生命的話,銀河系少點紛爭是不錯的,但若是其他銀河也有智慧生命,這些智慧生命何時會來招呼人類所在的銀河系就不得而知了。要是這些外星人侵入銀河系,就算整個銀河系都變成蓋婭,單靠整個銀河系的精神力量真能阻止這個浩劫嗎?更不用說發展出像遠星號這般的重力太空艇了。

扯太遠了,其實我想說的就是謝頓計畫的第三公設,我想的是包含所有物質在內的可能,而艾西莫夫則是考慮有外星人存在的可能。

但事實是,人類這個物種想要生存下去,鬥爭是無可避免的。不鬥爭,人類就不再索求進步和創造,結果不是自我崩毀就是被其他力量給摧毀。

Wiki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