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調查報導的責任

你能為了正確的事而與整個國家為敵嗎?

建議,要看本片的人先對水門事件作點功課,了解一下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會讓觀影的感受比較順,不至於被眾多人名與事件給搞混了。

事件發生在1972年6月17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遭人侵入,警方在現場逮捕了正在裝設竊聽器與偷拍機密文件的五名嫌犯。當時誰也沒想到,一樁闖空門案件引出的許多錯綜複雜的內幕,背後龐大的陰謀與黑金扯出到的高層人士越來越多,最後迫使美國總統辭職下台。

這一切都要回到當時的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只有他們倆人注意到這事件背後的不尋常,四處地蒐集資料、訪問相關人士,而且當時的尼克森聲望如日中天,整個國家氛圍皆圍繞在尼克森的許多成功政績,以及尼克森準備連任總統寶座的呼喊中,沒有人去注意這個闖空門案。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鍥而不捨地追蹤水門事件的發展足足兩年之久,一連串追蹤報導讓水門案背後的龐大權力陰謀因此被揭發出來,震撼了整個國家。

電影的拍攝方式第一時間就讓我想到【火戰車】,同樣都是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所以選擇了同樣的拍攝調性,電影風格低調、穩重,講求真實感,不使用誇張、過度放大的拍攝手法,為的就是能將故事忠實呈現。

本片的焦點放在兩位記者的追蹤故事上,因此,所有的角度都是從鮑勃·伍德沃德卡爾·伯恩斯坦來看整個事件的發展。所以,事件始末會有一點跳躍,而且沒有提供巨觀的視野給觀眾便於理解。真的建議,看之前先作點功課,才不會一頭霧水。

當時,一名好記者代表著他有能力作好一個調查報導,所謂的調查報導指的就是親自登門拜訪受訪者,親自打電話向受訪者訪問,對於自己的報導內容必須再三確認可靠性,盡可能獲得更多相關人士對報導內容的認可。還要承擔起報導內容的責任,一旦報導內容有失,就必須辭職以示負責,甚至失去個人信譽。

卡爾在當時不過是一名二流的小記者,進入華盛頓郵報多年一直沒有甚麼機會讓他發展,頂頭上司還一度考慮過將他解聘。

鮑勃則是剛進報社沒多久的社會新鮮人,連全美第二號人物Charles Colson,尼克森的特別顧問都不認識,還被上司修理一頓。

就這樣,一樁不起眼的竊案就丟給這兩位二線記者去跑,但他們本著記者敏銳嗅覺,很快就發現事情不單純。五名竊賊不用打電話通知就有知名的辯護律師出馬要為其辯護、竊賊的筆記本中記載著一個不尋常的連絡電話。就這樣,他們展開了深入的追查。

剛開始,因為報導內容的資訊不足,還被報社總編給修理了一番,讓本來要刊在頭版的消息改到其他版面放置,內容也被到大量刪去,因為沒有足夠事證。


因此,他們積極地走訪更多地方,調查各種資料,訪問更多人來取得報導需要的事證。但是,當時白宮已經下達封口令,要求相關人員不得透露任何訊息,因此,他們兩人四處碰壁,訪問了上百人,幾乎都吃閉門羹,調查也受到各種刁難與阻撓,甚至生命遭受威脅。更不用說,白宮方面以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官僚壓力對華盛頓郵報施壓,要求華盛頓郵報終止水門案相關報導繼續刊載。

但是,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Ben Bradlee)與發行人都扛下這些壓力,只要求卡爾與鮑勃一件事,就是報導內容必須確實。總編輯也說他不能為旗下的記者去跑新聞,所以他必須相信他的記者,而他的記者則必須為他的報導負責,所以華盛頓郵報以一家報社之姿對抗整個輿論界,堅持他們的理念,完成水門案的報導。


Ben Bradlee: 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uh, firs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譯文:沒有甚麼事情可以凌駕在這之上,除了憲法第一修正案、新聞自由,以及這個國家的未來。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譯文: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

在卡爾與鮑勃的追查過程中,最為著名就是【深喉嚨】,【深喉嚨】在當時給予卡爾與鮑勃的報導調查相當多的幫助,尤其是黑錢的流向以及可能涉案的高層名單。可是,【深喉嚨】的身分不便公開,否則會有很大的危險。其實,卡爾與鮑勃訪談的許多關鍵人士也都要求身分保密,不得公開他們的身分。

因為為了保護消息來源的人身安全,所以不能透露任何可被查證的管道,而如此多重要的消息來源都不能公開,也使得卡爾與鮑勃的報導時常只能寫不具名的消息,頗受非議。

更不用說,還要指控美國前司法部長非法挪用不法資金進行非法的行動,這樣嚴重的指控的消息來源也只能寫不具名,會讓報社承擔很大的風險,弄不好,報社可能得關門大吉。

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深喉嚨】是誰了。在2005年5月31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出面承認他就是【深喉嚨】。這個秘密即使在水門案落幕後長達三十年的時間,卡爾與鮑勃仍舊堅持,直到他們死,也不會說出半個字。

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William Mark Felt, Sr.

在記者面前承認自己就是【深喉嚨】的William Mark Felt, Sr.(2005/05/31)

當時,William Mark Felt, Sr.為什麼要作【深喉嚨】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仕途不順遂、一個是無法坐視白宮濫權,細節就不再多提。

卡爾與鮑勃賭上記者的職業道德以及報導責任,再加上華盛頓郵報的鼎力支持,讓一件不起眼的竊案將美國總統逼下台,讓新聞自由的價值得以彰顯。

這讓我想到現在的記者道德淪喪,不一步一腳印地扎實跑新聞就算了,還不斷地製造假新聞和謠言,濫用不具名消息卻不對報導內容負責,也不對報導內容進行多方查證就隨意刊登,遇到不配合訪問的就高舉新聞自由的牌子,以新聞自由之名行個人隱私自由的侵犯之實。

這部電影應該是每一位記者的必看之作,每一位記者都要知道自己寫下的每一個字所代表的意義、價值與所要負起的責任,而不是隨口胡扯一些謠言當新聞,事後還不用負任何責任。

電影改編自卡爾與鮑勃合著的書:All The President's Men。他們兩人還有合著另一本關於水門案的書:The Final Days。

Wiki
IMDB

留言

  1. 因為最近的國安門案,我也再次看了這部片。希望我們台灣的媒體真的可以努力一點。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