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群(The Swarm)-審判日

在網路上找到幾個其他版本的封面,前兩張都是英文版,第三張是中文精裝版,第四張是德文版,第五章是中文平裝版,也是我手上的版本。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二張的英文版,看起來充滿神秘感的海洋,或者說,是一種不知名的生物從深海中向天空仰望的感覺。






【群】可以說是集結了許許多多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生物驚悚小說。自麥可克萊頓以降,牽涉到現代科技的驚悚小說都不得不擁有與之媲美或更甚之的科技背景方能與之抗衡。本人也是一樣,自從國中開始接觸麥可克萊頓的著作,只要是硬題材的作品,其內包含的科學科技知識必定要有一定的水準,否則會讓我難以接受。【群】可以說是自我讀了克萊頓著作以來最強而有力、最青出於藍的硬科技小說。

總結【群】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可以說是驚人的多,橫跨人文、社會、自然、石化、軍事等多方面領域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擁有最多科技知識的一部小說了,我想也沒幾本小說能與它相比擁有的科技知識了。但是,【群】擁有的卻不只是像一部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它也擁有作為一部小說所應具備的精彩故事。與克萊頓那太過偏向一個數學公式般的故事不同,法蘭克薛慶出身廣告界、音樂界的豐富感性幫他促成了不同於數學公式,充滿人性激盪的篇章。我認為電影導演詹姆斯克麥隆與克萊頓是相似的,對於細節邏輯的苛求卻容易失去人類的真摯感情。法蘭克薛慶沒有因為過於顧慮任何一方面而對另一方面有所偏失,應該說,他很清楚自己不足的地方,因此很用心去地彌補這不足的地方,而造就了【群】那驚人的科技知識背景。

回正題,【群】是一部對全人類審判的預言書。第一部講述危機的發生始末,就如同災難電影一樣,總是有一小部分的精英發現事情不對勁,直到第一次重大危機發生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以及接下來還會發生甚麼事。到這裡與克萊頓的著作沒有明顯不同。第二部開始,【群】就跟克萊頓的習慣背道而馳,在克萊頓的著作中,陷入危機的人們只有不斷奔逃,同時一邊思考要如何逃出這場危機,人們對於危機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只求逃出充滿危險的世界,只有在最後一刻才有機會找到停下這場危機或是逃出這場危機的方法。但是,【群】的第二部集結了地球上所能找到的各領域精英與最強大國家的軍事奧援來應付這場關係到全人類的生存危機。這一點反倒是與災難電影相似,ID4的全球結盟以應付入侵的外星人、2012的全球合力建造方舟、世界末日的鑽探小組等等。都是有一群菁英、或稱之為英雄的人物集結起來一同對抗危機。這在克萊頓的著作中是很難見到的,克萊頓的人類只有尖叫逃跑的份,很少會出現所謂的菁英或英雄合力對抗危機的場面。不過,這只是【群】的審判剛開始。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 創世記11:1-9

獨立號航空母艦是人類史上所建造的最強大的海上兵器,其上居住了來自全世界的科學菁英,以及地球上最強大國家的軍事力量。這些人與這條船將會代表人類與未知的生命體【群】挑戰,不管是談判或戰爭。

可是,【人類】與【群】的戰爭還沒開始,【人類】就從內部開始崩毀了。因為【人類】的語言不能使其相互理解,【人類】不像【群】,一為全、全為一。【人類】對這場戰爭各有打算,所以【人類】即使面對存亡的審判也要先在內部打一場,分出個高下再說。所以,上帝什麼也不用作,【人類】自己就先拆了自己的【巴別塔】。【群】同樣不需要對【人類】耍詭計,【人類】就自己從內部先行瓦解了。大自然的審判因作者的同情,選擇給予【人類】緩刑,端看【人類】日後的表現而定,【人類】能因此而覺悟嗎?

誰也料不到,審判不是來自仰望的天空,而是來自深海,那生命之源的黑暗之中。

留言